【作者按】
大概十五年前,小学语文都考不及格的学生却热爱上吾华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头几年,可以说“见缝插针”和“如饥似渴”般读古典。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难度比大部分人都大,但凡事有两面,基础的“无知”却恰恰促成了学生从一开始便是从工夫论和本体论角度去体味和对待文化的,与此同时,又是与工科贯穿思辨的。几年后,这一探索受到了国外著名高校的关注,并有幸受到正式邀请分享以“知行合一”义理展开之东方智慧融入现代科技的思考。十几年间读过几千册良著后,再看那时的思考,已有很大不同,当年文理通透和深度上未免幼稚了些,不过,那亦是一段经历吧。
如今科技飞速迭代发展,愈发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底层逻辑密码将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助力。在未来,人文与科学的互相成就与双向奔赴,将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重要力量。愿我们在这场文明进程的交响的中,继续探寻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共鸣,让文明的光芒照亮未来。
【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文”、“知”、“行”构成了认知与修养的三重维度,既是知识积累的路径,也是道德实践的根基。从《周易》的“观乎天文”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从基因编辑的伦理争议到量子计算的哲学启示,三者始终交织于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形成“物文-义理-实践”的辩证体系。
—— “文”、“知”、“行”之文化哲学辩证
“博学于文” 的 “文” 作为认知体系,连接人与世界,从古代智慧到现代科技,数据积累与知识转化交织。而 “行有余力而学文” 的 “文” 则指向修养,从典籍研读到生活实践,技术进步引发伦理反思。知与行在本体论层面相互依存,王阳明所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揭示了认知的具身性。知与行在本体论层面同源同构,而“合”字实为心物二元的终极消解。知是良知之知,为道,即孟子讲的良知良能的统一;行是“直道而行”,是良知的完成。二者浑然一体,为道德的一体两面。
—— 从物文到义理的文明基因
“文”的本质是人与世界的交互媒介。《易》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奠定“物文”传统,即,古人通过观测星辰运行构建历法,本质是对自然规律的文化编码此概念又通过《幼学琼林》“日月五星谓之七政”中延续,通过蒙教将“物文”转化为知识体系。以至于至现代,太空望远镜捕获百亿年前星光(即“物文”),便是经科学人文转化为有效知识,印证“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的论断。即,“文”既是客观存在的数据,亦是主观诠释的义理。
AI“物文”困境与伦理突破。基于为“物文”的数字化延伸的海量图像训练算法认知,其边界受限于人类预设的伦理框架(即。“义理”)。如,面部识别技术若忽视种族差异性(“义理”缺失),则“文”的认知将陷入偏见。此矛盾便揭示出:“文”的构建需以“知”为根基,而“知”的深化需通过“行”的伦理反思实现。
——“知行合一”与认知革命
“知”是心与物的交互产物。知是行之始强调认知的具身性。在量子力学中,薛定谔猫实验揭示观测行为(“行”)对量子态(“知”)的建构作用,恰如阳明所言“未有知而不行者”。量子处理器通过叠加态演化求解,已是“心外无物”的现代演绎——“知”并非静态概念,而是动态的实践过程。
“知行合一”的现代佐证。镜像神经元机制证明:当人观察他人动作时,大脑激活区域与自身执行动作时相同,简单来说,即,理性认知情感驱动协同,恰似阳明“知行本体同源”的生物学证据。此正是对“知先行后”文化误读和割裂的实证批判,即,揭示了“知”与“行”在神经层面的不可分割性。
——技术伦理与文明跃升
“行”是知的完成与义的淬炼。《大学》以“行有余力而学文”强调实践优先性,以基因编辑技术伦理争议为例,即,掌握基因编程(“知”)后,需通过全球暂停部分涉“伦理红线”的工作,即,“行有余力”约束(行),方能正向实现从技术认知到生命伦理的跃升。此,正合《传习录》中“礼字即是理字,要在事亲、事君处学存天理”的修养论。
太空探测与“知行合一”。与其说火星制氧(“行”至极限),倒逼重构地外生命伦理框架(“知”的跃迁),这一“技术实践-伦理反思”,正呼应张载“一物两体”的辩证思维,亦印证王夫之“行可兼知”的命题,即,“行”不仅检验“知”的边界,更拓展“文”的义理疆域。
——“文-知-行”的文明交响:传统智慧与科技向善
神经科学镜像神经元研究从生物意义上的"文"、“知”、“行”的本质追问,与陆九渊"宇宙即是吾心"的概念“殊途同归”,亦是费耶阿本德“认知多样性”理论的东方回响。当AI撰写古典注释与文化哲学维度遇到挑战与困难时,足以体现出阳明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题与印度《奥义书》“梵我合一”东方哲学智慧的高维与深邃,这正是人类守护意识纯粹性和主体性的根基。举一个例子,如,若火星殖民仅携带生存设备(“物文”),而忽视敦煌壁画般的文明基因(“义理”),则将沦为技术的野蛮扩张,故,唯有践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方能在太空探索中实现“文-知-行”的完整传承。
从基因折叠和裁剪(“物文”认知),到太空望远镜凝视宇宙(“义理”追问),人类始终穿行于“博文”的积累与“约礼”约束的“知行”之间。唯有以“文”为舟、“知”为舵、“行”为桨,方能在物文与义理的永恒辩证中,驶向个体与人类共同体的终极和谐。
【作者简介】唐浩,字:金石,号:沐阳,兖州人。致力于文理双修,探索儒家哲学融入规划建设领域,传统文化研究与工科融合探索,曾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正式邀请进行学术访问并作讲座(2015)。住建部建筑业企业资质评审专家,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全国绿色社区产业智库专家,国家注册规划师,中施企协企业文化建设专家等。